如何跟孩子溝通,孩子才能聽進去
01
孩子為什么“不聽話”??
生活中,你是不是也遇到過這種情況:當你告訴孩子不要做這個不要做那個,你的孩子根本不予理睬;當孩子鬧情緒、發脾氣時,盡管你耐著性子講事實、擺道理,但是基本沒有效果。
孩子為什么如此地難溝通呢?
建議轉換一下角色來理解這個問題,假設你是孩子,當你遇到問題,情緒極度低落時,有一個人,他無視你的感受,甚至否定你的感受,只是一味地站在高處指點和評論,你會是怎樣的心情呢?
這就是問題所在。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往往看重的是結果,而孩子在意的是此時此刻的感受。
當孩子不開心的感受遭到否認或忽略時,通常會變得更加難過。因此,尊重并接納孩子的感受是開啟溝通大門的第一把鑰匙。
02
怎么才能讓孩子“聽話”??
家長要如何做才能順利地開啟溝通大門呢?書中給出了具體的建議:
1.首先,學會傾聽。
當你特別在意一個人的時候,傾聽反而變得不那么容易。
因為你可能比當事人更加緊張和焦慮,希望第一時間幫助他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但是對于孩子來說,全神貫注的傾聽可能是對他最大的尊重。有時候,簡單的“嗯”或“噢”也好過頻繁地提問。
在我們安撫孩子的時候,并不一定要馬上找到原因,過多的詢問有時候反而會給情緒不佳的孩子更多的壓力,反而是傾聽會讓他們更加自然和放松。
2.接著是嘗試說出孩子的感受。
說出孩子的感受是幫助孩子客觀陳述情緒的一個很好的方法。
客觀陳述情緒就是對自我觀察能力的一個很好的培養。比如,
孩子:“我想用膠水把兔子耳朵粘上,但還是往下掉。”
直覺反應:“多試幾次,不要半途而廢。”
陳述情緒:“那一定讓你很糾結。”
孩子在這句陳述里,不僅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理解,同時學習到此時的情緒狀態叫“糾結”,當下一次這種情緒狀態再次出現,他會很快辨識出它,并且可以客觀地來看待這種情緒。
3.用幻想的方式給予他們現實中得不到的東西。
情緒可以客觀陳述,但不見得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如此。
現實中得不到的東西或者暫時做不到的,有時可以通過幻想的方式對孩子的感受予以肯定。比如,孩子想要出門玩滑梯,但現在已是晚上。
孩子:“我要出去玩滑梯,現在就要去!“
直覺反應:“現在都幾點了?明天再去!”
幻想方式:“我想你一定特別希望現在就已經到了游樂場,那我們不如把房間想象成游樂場吧……”
大多數時候,孩子其實也知道他的要求不一定能實現,所以當他表達渴望時,你用幻想的方式對他的渴望予以肯定和滿足,他也會非常高興。
4.少用“但是”兩個字。
“但是”是父母們經常會用到的話術。“你做得很好,但是xxx”、“媽媽知道你很想要xxx,但是xxx。”
相信即使是成年人,頻繁被這兩個字拒絕,也會感覺很沮喪。
當我們接納了孩子的情緒,后面往往還要跟上一個“但是”,是因為我們安撫孩子的同時,也需要表達自己的觀點,給孩子一點合理的建議。
這個時候,我們其實可以用“問題是”來代替“但是”。
“問題是”表示現在有一個問題需要解決,提出問題并鼓勵孩子和我們一起開動腦筋找到解決的辦法,可以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比“但是”帶來的否定感更能激發孩子的動力。
5.用最能維護孩子自尊的方式尋求合作。
家長要求孩子做事情時,往往會認為自己是主導,而孩子是需要被支配和督促的一方。
沒有人喜歡被他人指責、威脅和命令。
所以孩子常常會對我們提出的要求視而不見。
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轉換一下思維。
孩子與我們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我們在要求孩子做事情的時候,其實也是在尋求合作。
怎樣才能與一個人更好的合作呢?
前提一定是尊重。
對于孩子來講,就是選擇最能維護他自尊的方式予以回應。
我們可以首先描述自己所看到的,然后簡短地表達,給出提示,再描述一下自己的感受,最后提供一個選擇,把主動權交還給孩子。
舉個的例子:
孩子把香蕉皮扔到了地上,媽媽希望她能收拾好后扔到垃圾桶里。
用一個詞簡短表達:蘇茜,香蕉皮!
描述你所看到的:香蕉皮掉地上了。
給出提示:踩到香蕉皮容易滑倒,應該放到垃圾桶里。
描述自己的感受:看到廚房地上的香蕉皮,我很不高興。
提供一個選擇:你可以把皮扔到廚房的垃圾袋里,或者扔到外面的垃圾桶里。
這里面,所有的表達,都是站在平等的角度,圍繞著“尊重”來進行的。
當孩子的自尊心得到滿足,自然也就愿意與我們合作。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學習到,“尊重”是人際交往的第一步。
03
該不該懲罰孩子??
孩子到底該不該懲罰呢?
有些父母覺得約束孩子不當行為的辦法就是懲罰。
其實,懲罰在大多數時候不見得有效,因為孩子在面對懲罰時的態度是不一樣的。
有些孩子會被激起強烈的逆反心理,有的孩子會想盡辦法逃避類似的情況,還有的孩子會自怨自艾,對自己失去信心。
家長一味使用懲罰,有時候甚至忘記了懲罰不是目的,它只是一種手段。
我們真正的目的是讓孩子知道問題出在哪,并解決它。
所以,懲罰是有替代方案的,這個方案就是坐下來和孩子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
舉一個生活中常見的例子:
你的孩子在學校和同學打架了,這個時候,你要怎樣去處理這件事才最有效呢?
1.首先,傾聽并且回應孩子的感受和需要。
媽媽:“老師告訴我你在班上和同學打架了。我想聽聽對于這件事你有什么想說的。”
孩子:“那是因為xx先打了我的頭,所以我才打了他。”
在傾聽的同時,不要評論他所說的,鼓勵他把所有的感受都表達出來。
媽媽:“哦,他這么對你,你不得不回擊他。”
孩子:“是的。”
媽媽:“還有嗎?“
孩子:“還有!還有……”
2.第二步,說出你的感受和需要(這部分最好簡短)
媽媽:“看到你在學校打架,我心里也有一些難過。關于這件事,也許還有其他的解決辦法。”
3.第三步,和孩子一起尋求解決方案。
說出我們的感受后,我們可以引導孩子思考發生這件事情的原因。
比如,當了解完整個事情的經過后,你發現同學打了孩子的頭,起初只是想引起他的關注,并不是故意挑釁。
那下次再遇到這種情況,孩子應當如何回應呢?
你可以和孩子一起集思廣益,寫下所有的想法。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評論想法的好壞,盡量讓孩子自己多思考。
4.找出你們都可以接受的想法去執行。
選擇的過程就是一個思考的過程,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反思,更學會了獨立思考。比起就一個偶然事件去懲罰孩子,讓孩子學會如何去面對社會,如果處理身邊的人際關系,才是更為重要的。
04
如何贊美孩子??
有的時候,孩子不僅會自動屏蔽掉我們的要求,就連我們的贊美也會選擇性忽視。這又是為什么呢?
原因是我們通常喜歡用“評價式的贊賞”來表揚孩子,諸如“聰明”、“漂亮”、“完美”、“最棒的”……
這些詞太過空洞,一方面會讓孩子覺得家長對自己的關注不夠走心,另一方面,孩子對自己其實有客觀的評價,過度的贊美只會讓他們羞愧甚至灰心。
那是不是我們就不再夸獎他們了?
當然不是。
你只需要把“評價式贊賞”轉化成“描述性贊賞”就可以了。
什么是“描述性贊賞”呢?
就是描述你所看到的,進而描述你的感受。比如,當孩子把他畫的畫拿給你看時,你可以這樣說:
“這幅畫你畫得很認真,我能想象到你有多么的專注。”
“我喜歡你畫的這個太陽,它給我一種快樂、溫暖的感覺。”
描述你看到的和你的感受,不僅肯定了孩子的努力,還幫助他們相信自己,發現自己的優勢,從而有了繼續努力的勇氣和動力。
05
總結?
“聽”與“說”是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交流方式,但在當下許多家庭中,父母還會秉承“我說你聽” 的傳統觀念,這導致很多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困難。
父母教育孩子一個最大的障礙就在于,父母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與孩子平等的對話。
學會傾聽,與孩子共情比指責和說教更加有效。
當我們真的能夠深入地了解我們的孩子,你會發現,只有足夠的真誠和尊重才能夠打破壁壘,讓親子間的溝通越來越順暢,讓我們與孩子的關系越來越親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