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想灣區·青年說 |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灣區青年響亮回答:有我!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
中國式現代化
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
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繁榮的粵港澳大灣區夜景。
在粵港澳大灣區,廣大青年們已經掀起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熱潮。11月22日,共青團佛山市委員會和佛山新聞網聯合打造的“暢想灣區·青年說”節目,以“灣區青年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主題,邀請各領域杰出青年代表一起對話交流。

本期節目走進國內規劃最大的工業設計產業基地廣東工業設計城。2012年12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時來到廣東工業設計城,留下了“希望下次來時能看到8000名的設計師”的殷切囑托。現在十年過去,廣東工業設計城不僅實現了這個夢想,還把這里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推進高質量發展和實現產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基地。

廣東工業設計城。圖/園區供圖
直播現場。 面對黨的二十大報告最新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新目標,來自廣東工業設計城的青年設計師以及佛山和香港的杰出青年,結合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實際,進行了一場深入的對話探討。
尹曉麗:廣東順德潛龍工業設計有限公司董事長

蘇梓銘:佛山市計客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

陳卓謙:香港青年代表,馳特(佛山)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鄭夢潔:季華實驗室微納制造技術研究方向科研人員

周楚杰:2022年世界技能大賽特別賽數控銑項目冠軍

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
灣區青年都關注什么?
作為祖國建設的生力軍,新時代青年對中國式現代化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直播中,來自各行各業的嘉賓們圍繞“中國式現代化”這個關鍵詞,從不同視角講述自己的理解感悟。
廣東順德潛龍工業設計有限公司董事長 尹曉麗
“‘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比我們以前自己理解的現代化維度更多,意義更廣。我重點關注到一點,它強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10年前,中國的制造業主要以技術為導向,追求產品加工生產的效率;10年后的現在,更講求企業的品牌理念在產品中的體現,追求用戶體驗的舒適度,能夠給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帶來哪些新意義。還有,怎樣在工業設計中注入人文關懷,關注人的精神層面和物質層面的生活品質的整體提升!”
尹曉麗認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和科學內涵,為長期研究產業發展的工業設計師帶來了更明確的思想引領。

潛龍設計為高新企業提供工業設計服務。
佛山市計客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 蘇梓銘
作為一名從業20余年的工業設計師,蘇梓銘見證了廣東工業設計城用短短幾年時間實現了設計師從800名增長到8000名的跨越。
“很多制造企業會發現,現在消費者的需求和期待已經走在了企業發展的前端,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個性化。新時代消費需求成為工業設計變革的驅動力,推動制造企業高質量發展。”在他看來,工業設計人才的增長是必然的,適應了時代發展的趨勢。
馳特(佛山)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卓謙
在長于香港的陳卓謙眼中,中國的現代化展現出與西方非常多的不同,他特別關注到,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于中國式現代化,以及中國方方面面的發展,都突出一個關鍵詞“以人民為中心”!
他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未來藍圖充滿期待,認為那必定是一個人民更加富裕幸福、社會更加公平公正、人與自然更加和諧相處的光明圖景。
季華實驗室微納制造技術研究方向團隊科研人員 鄭夢潔
身為90后,鄭夢潔真切地感受到國家正處于經濟騰飛的階段。“從綠皮火車到高鐵,從手提電話到智能手機……科技給人們生活上帶來的改變是顯著而深刻的。”
她對于現代化的理解是:用科技創新來改變人們的生活,為人民謀福祉。
2022年世界技能大賽特別賽數控銑項目冠軍 周楚杰
在今年10月德國舉辦的2022年世界技能大賽特別賽數控銑項目中獲得冠軍的周楚杰,是從順德梁銶琚職業技術學校數控技術應用專業畢業的一名學生。比賽中,他憑借穩定的發揮奪冠,實現中國在這一賽項的“四連冠”。
在世界技能大賽上,與德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同齡選手同臺競爭并獲得冠軍后,他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多了一份堅定的理解:樹立中國自信!在他心里,像他們這樣的青年學生,即將成為推進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主力軍,“他們先進,我們要比他們更刻苦,做得更先進!”

順德智造創新之城。圖/張永林
灣區青年
如何率先發力中國式現代化?
時代把歷史責任賦予青年,黨和國家把希望寄托于青年,“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需要“中國式現代化新青年”去開拓。灣區青年如何率先發力中國式現代化?嘉賓們各抒己見。
廣東順德潛龍工業設計有限公司董事長 尹曉麗
“許多制造企業發展到一定的階段,都會遇到瓶頸。怎樣對產品進行迭代升級,才能突破瓶頸期?這是需要我們工業設計師們和制造企業共同去研究的。”深耕工業設計20年的尹曉麗,帶領潛龍設計團隊幫助一個個中國制造品牌在困境中逆襲而上。
她希望,未來能幫助更多佛山企業從“制造”邁向“智造”,推動制造業生產智能化、品牌高端化。

潛龍設計為高新企業提供工業設計服務。
馳特(佛山)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卓謙
“國家為鼓勵新能源產業發展出臺了系列扶持政策,這是我選擇投身新能源產業,帶領團隊設計、研究節能環保電池的主要原因。事實證明我的選擇是正確的。”陳卓謙在直播中提到。
他以自身的創業經歷為例,希望能帶動更多的香港青年去讀黨的二十大報告,“必須要認真研讀,真正理解國家的發展戰略,從中找到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從思想上跟上黨中央的決策部署,這個是香港青年參與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很重要的一步。”
季華實驗室微納制造技術研究方向團隊科研人員 鄭夢潔微納制造技術在信息科學、生物醫療、航空航天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其研究突破能夠有效地解決許多國家重大工程的“卡脖子”問題。鄭夢潔感慨,從前做科學研究,可能會照搬國外的做法,對其進行模仿;而現在更多的是追求創新,力圖超越,由追趕世界前沿,變為敢為人先、做開創性研究。

一汽大眾生產車間。圖/一汽大眾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灣區青年能吃苦嗎?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現在的青年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擺脫了物資匱乏所造成的生活之苦,他們對新時代背景下的“能吃苦”和“敢拼搏”有著更深刻的理解。
廣東順德潛龍工業設計有限公司董事長 尹曉麗
軍人家庭出身的尹曉麗,從小就受到軍人作風的熏陶,鍛煉出吃苦耐勞的精神。從初次接觸工業設計的零基礎者到現如今工業設計的引領者,她正是靠著這種“不怕吃苦”的精神在工業設計領域啃下一塊塊硬骨頭,跨越一道道難關。
她傳承了父輩身上艱苦奮斗的精神,也決心把這種精神傳遞給下一代的年輕人,“不怕吃苦是中華民族的優秀精神,我相信只要有這股勁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能實現!”
馳特(佛山)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卓謙
“我十八歲讀完書就出來打工,什么苦都吃過。”在回內地工作之前,他在香港嘗試過各種各樣的工作,擺地攤、修電梯、派傳單……順德人敢想敢做、吃苦耐勞的性格基因烙印在他的骨子里,陳卓謙堅信“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從香港打工仔到內地創業者,身份的轉變讓他對國家的戰略擘畫和內地的發展情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比起商場上的成績,現在的他更看重自己在社會價值層面為國家發展作出的貢獻,“讀完黨的二十大報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成為了我接下來的奮斗目標。只要能為祖國發展做貢獻,吃再多的苦我都不怕!”

季華實驗室。
季華實驗室微納制造技術研究方向團隊科研人員 鄭夢潔
選擇以科研為業,就是選擇與挫折為伴。科學研究的過程充滿阻礙,是非常折磨人的心智的,鄭夢潔也曾深受打擊、懷疑自己的能力;但是獲得科研成果、用科技惠普大眾的時刻,又是那么的振奮人心!
“上一輩的科研人員吃的苦可能主要是物質方面的苦,現在的科研人員吃的苦可能更多的是精神層次的苦,需要我們這代青年科研人員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在她眼里,坐冷板凳并不可怕,“只要研究方向對未來科技的長遠發展有重要作用,就值得我們去潛心鉆研!”
2022年世界技能大賽特別賽數控銑項目冠軍 周楚杰
“他們練4小時,我就練12小時!”在世界技能大賽的備賽階段中,他每日保持高強度的訓練,冠軍頭銜背后是數不清的日夜苦練,“很多人都說95后、00后嬌氣吃不了苦,甚至說我們是‘垮掉的一代’,我要用自己的行動證明:我們是能吃苦的!我獲得世界冠軍的經歷就是有力的佐證!”

周楚杰參加2022年世界技能大賽特別賽數控銑項目。圖/受訪者供圖
講好中國式現代化的故事
灣區青年要響亮發聲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對身處改革開放最前沿陣地的灣區青年而言,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是他們接軌國際時常常思考的一個命題。
廣東順德潛龍工業設計有限公司董事長 尹曉麗
當代年輕人的愛國情結之深厚常常令尹曉麗驚訝。她認為要講好中國故事,青年群體首先要站出來要發聲,要代表中國的新生力量發聲。
現在許多從國外留學回來的“制造業二代”都非常愿意去接班父輩的事業,他們帶來很多新的創造性思想,會去思考產品的方向、用戶的定位,思考如何讓企業實現跨越式的增長。這些年輕人的聲音,也給父輩們帶來了新的力量。
佛山市計客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 蘇梓銘“在我看來,如何用年輕化、國際化的表達去講述中國故事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祖國的強大,我們這一代的青年更有底氣,以平等的姿態與世界交流。”蘇梓銘認為,不管是社會制度還是歷史文化,中國式現代化都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故事,“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向全世界宣傳的優質內容。”

佛山智能化生產車間。
馳特(佛山)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卓謙
“很多香港青年對內地的了解都非常有限,我覺得只有親自走遍祖國的大好河山,才能深刻地體會到‘江山’兩個字的分量,才能理解‘祖國’為什么那么重要。”陳卓謙計劃著,在未來帶領更多的香港青年到內地參觀,親眼見證祖國的發展。只有更全面深入地認識中國,才能真正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季華實驗室微納制造技術研究方向團隊科研人員 鄭夢潔
“我在美國留學的時候,經常聽到外國人對中國的偏見,有不少都是道聽途說的荒誕傳聞。”鄭夢潔認為,既然留學生懂英語,也知道真實的中國面貌,那通過他們的口去講述真實的中國故事是再好不過了。“所以每次聽到那些不實謠言,我都會向外國的朋友認真解釋,消除他們的誤解。對我來說,這是一種由心而生的責任感。”
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新時代青年用行動證明將肩負起偉大新征程上的青春使命
(來源:佛山新聞網)